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作為節能減排行動的一個至關重要步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于去年底正式啟動工作。根據發改委的計劃,全國統一碳市場將會覆蓋20億至3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國將由此取代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
2017年底,國內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再推一項新決斷。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這意味著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入新階段。而此前,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下文簡稱《方案》)。
由此,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完成總體設計,備受市場關注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方案》提出了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制度,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管理制度及市場交易的相關制度3個方面的制度建設。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牽頭承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北京、天津、重慶、廣東、江蘇、福建等,共同參與系統建設和運營。
數據顯示,能源使用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國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因此,碳排放市場交易從煤電行業這一排碳大戶率先下手,無疑抓住了中國碳減排的牛鼻子。據初步分析,將有1700家左右的火電企業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這些企業涉及排放二氧化碳超過30億噸,占全國碳排放量的1/3。其中,低碳技術、節能、碳減排等領域的領先企業迎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光伏企業等新能源行業的企業自然包含在內。
納入全國碳市場后,會否造成電力企業成本負擔加大?碳排放權交易,從它的作用說起,它是用市場機制促使排放主體主動減排的重要手段。而發電領域被納入碳交易市場,會為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以及逐步替代傳統能源,創造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環境,而不僅限于政策環境。其中,碳市場排放的總量和配額至關重要。總量直接決定了碳排放配額的稀缺程度,配額分配則決定了交易主體的市場行為。
全國碳市場啟動后,將歷經三大建設階段。在此次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之前,中國的碳市場工作早在2011年就已經起步。據推測,當進入深化完善期(預計2020年左右)時,試點電力及自備電廠企業才不需要在試點履約,并開始在全國碳市場履約。如果在條件成熟時,再分批次將重化工、建材等其余七大類碳排放大戶,也納入至碳排放交易體系,碳減排的整體效果就更加顯著。
但即使僅僅是發電行業,“這個規模如果啟動交易,將遠遠超過世界上正在運行的任何一個碳市場。”接下來其他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也將按照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的原則納入,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具體操作過程,簡單來說是給每個能耗企業的碳排放量規定一個定額,如果某個企業的碳排放量超過這個定額,就需要從那些碳排放量沒有達到定額的企業手中購買額度。簡單地說,多排放,多花錢;少排放,能賺錢。
從行業來看,總體來講,有的企業會因為碳交易增加負擔,而另一部分企業會因為碳交易而獲取利益。如此一來,政府核定的碳排放總量沒有被突破,減排措施給力的企業將得到一筆常年性的“減排獎勵”,而那些減排不力導致碳超排的企業,就得為此支付額外的排碳費用。減排成本低的企業超額完成減排任務,可以將剩余的碳排放配額賣給超配額排放的企業獲取收益,通過這樣的市場化方式,激勵企業改進生產、轉型升級,實現成本最小化的減排。